十月,秋风送爽,硕果飘香。地处关—天腹地、西咸核心的渭城大地处处荡漾着浓郁的发展气息。
“围绕一条主线,实施两轮驱动,做强三大支柱,奋力开创现代化田园新区建设新局面”。刚刚闭幕的渭城区第八次党代会上,新一届区委用前瞻的思路描绘现代化田园新区新画卷,为全区党员干部群众铆足干劲,全面吹响加快推进现代化田园新区建设的集结号。
优化三次产业结构,推动现代产业从“建起来”向“大起来、强起来”转变
要加快推进现代化田园新区,就必须撬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。该区把转方式、调结构作为关键,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方向,将在三产联动、项目带动、创新驱动上大做文章,不断壮大区域经济实力。
发展现代产业是战略抉择,更是增强经济内生动力的必由之路。该区把发展现代产业作为主攻方向,计划3年建成以老城区为核心的明清特色商贸区、以电子商务为主导的城北电子商务区、以空港为依托的现代物流园区、以七大帝陵为依托的人文历史旅游区、以第四军医大学医教研综合园区为辐射的医疗健康产业园,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、比重提高、档次提升。积极抢抓“中国制造2025”机遇,以实施工业经济千亿行动计划为抓手,扶持、鼓励企业扩能技改、转型升级,逐步推动工业迈上园区化、规模化、高端化发展道路。按照区域化布局、园区化示范、规模化发展、产业化带动的思路,依托“两带三区十园”,加快五陵塬都市农业长廊建设,不断做优现代都市农业。
“抓项目就是抓发展、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”。该区将着力引进一批世界500强、国内100强等大型企业集团,力争每年引进20亿元项目2个以上、10亿元项目5个以上。并按照“执行政策零折扣、行政服务零距离、企业经营零干扰、处理问题零缺位”的要求,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、提高工作效率,加大项目建设领域综合整治力度,确保每年新开工建设项目20个,完成投资140亿元以上。
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,实现融合发展,让群众在城市化进程中感受更多公平感和获得感
独特的区位赋予渭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独特优势,该区按照全域统筹、全域建设、全域发展的理念,着力构建“三轴、两带、三心”的城乡空间发展格局,打造设施现代、功能完善、生态文明的田园新都市。
把中心城区打造成服务完善、经济繁荣、特色鲜明的中心聚集区。该区计划五年全面完成“八大片区”32个棚户区改造项目,在彰显老城区历史文脉与文化底蕴的基础上,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现代建筑,构筑自然风貌与城市景观交相辉映、历史沧桑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的现代化城市。加快推进中心城区“6+3”工程,健全完善城区基础设施,不断满足群众多元化的生活需求。以彰显古城魅力、完善服务功能、繁荣城市经济为方向,以明清特色、秦汉元素为重点,大力推进特色街区建设,不断提升城市品质。
现代田园城市是国际城市发展新走向,也是该区城乡建设的目标。该区将进一步加强与秦汉、空港新城的协作共建,加快空港幸福里等9大新型社区建设,完善社区学校、幼儿园、文体活动、卫生服务、绿地公园等配套设施,全力推进特色办村建设,全面实施乡村“百园计划”,满足城乡群众生态、文化、精神需求,不断提升群众文化生活品质。同时,加快城乡园林化建设,大力实施生态再造工程,提高人均公共绿地和绿化率,积极发展循环经济,打造绿色生活空间,培育绿色生态环境,形成以农林用地为生态基底,渭河景观廊道和都市农业、帝陵生态景观廊道为框架,公园、防护绿地为支撑的生态格局,建设人居环境优美的生态田园,让群众在更宽领域、更高层次上共享“绿色福利”,着力打造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古都。
保障改善民生,增进群众福祉,让群众在享受发展成果的过程中增强幸福感
群众的幸福指数就是衡量发展的标尺。该区将进一步高度关注民情、改善民生、维护民安,全面提升群众的幸福感、安全感和满意度,努力使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。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。该区将严格落实“两个80%”要求,每年实施一批民生工程、办成一批惠民实事,努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。坚持实施振兴教育事业五年行动计划,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,确保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区和“双高双普”区创建目标。不断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,系统推进涵盖医疗、卫生、养老、药品、保险等大健康体系建设,努力提升群众医疗卫生水平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突破口,大力弘扬“崇德包容、尚法创新”的咸阳精神,引导广大群众以实际行动为“大秦故都、德善咸阳”代言,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出力。扎实落实各项文化惠民政策,让城市因文化而生动、群众因文化而自信。
不断健全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,实现基本制度定型完备、法定人群全面覆盖。积极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战略,力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均3万人次,创劳务经济收入每年保持在4亿元左右。进一步深化“双带双进”城乡发展一体化模式,加强失地农民就业创业培训,拓宽失地农民增收渠道,创出集体经济市场运作新路子,让住进新型社区的群众生活更加殷实。完善社会救助体系,扎实推进精准扶贫,实现贫困人口有住房、有工作、有社保,按照“两年脱贫、三年巩固”要求,如期完成脱贫任务,坚决不让一个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。同时,创新社会治理体制,改进社会治理方式,健全社会服务网络体系,坚持精细化服务、网格化管理、项目化推进,让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,让群众充分享受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。
责任编辑:admin